129团:前身是西北民主联军38军55师的163团。1949年2月,由该团团直、2营与伊阳独立团和洛南独立营合并编入43师为129团。
这位军人是谁?大家可以猜猜看!
44师:前身是1946年底由太行军区部分分区基干武装为基础组建的太行军区独立2旅。1947年8月,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为26旅。1948年5月,改称中野九纵26旅。该师基础好,作风过硬,战斗力强,是军第一主力师,同时也是是二野的主力师,下辖:
130团:前身是1938年4月组建的晋豫边游击支队(又称“唐支队”,“唐”指当时支队司令唐天际,55年中将)。1940年2月初,改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新1旅2团。1943年3月,调入太行军区四分区仍为2团。同年6月,调入太行军区八分区仍为2团。1945年10月,编入沁河2支队、陵川独立营等部,改编为太行军区四分区的43团。1946年底,编入新组建的太行军区独立2旅仍为43团。1947年8月,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为26旅76团。该团有部分红军基础(原红25军224团2营的5连和6连),作风勇猛顽强,攻防兼备,战斗力很强,是军、师的主力团。
“黄麻起义红三连”(现已改编为空降兵特种部队)
131团:前身是太行军区四分区的沁河独立团。1945年10月,改编为太行军区四分区45团。1946年底,编入新组建的太行军区独立2旅仍为45团。1947年8月,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为26旅77团。
132团:前身是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的辉县独立团。1945年10月,改编为太行军区五分区48团。1946年底,编入新组建的太行军区独立2旅仍为48团。1947年8月,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为26旅78团。
45师:前身是1947年8月由太行军区部分分区基干武装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27旅。1948年5月,改称中野九纵27旅。该师历史不长,进步较快,下辖:
133团:前身是太行军区四分区的博爱独立团和修武独立团。1945年10月,这两个独立团分别改编为太行军区四分区的46团和47团。1947年8月,两团合并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为27旅79团。
134团:前身是1945年10月成立的太行军区五分区的50团和53团。这其中,50团是由黎城地区部分游击武装和武工队合编,而53团前身为长治独立团。1947年8月,两团合并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为27旅80团。著名的“上甘岭特功八连”即出自该团(该连正式的荣誉称号应为“英勇顽强功勋卓著特功八连”,不过因为上甘岭更有名,所以据说他们有什么活动都是打“上甘岭英模部队”的旗帜)。
那面布满381个弹孔的著名战旗
135团:前身是太行军区一分区的赞皇独立团。1945年10月,改编为太行军区一分区的36团。1947年8月,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为27旅81团。15军的秦军长抗战时大部分时间就在赞皇县度过,这个团可以说是秦军长看着长大的。另外,后来15军的张参谋长就是赞皇人,著名电影《上甘岭》中连长张忠发原型之一的张计发也是赞皇人。“冀西十三县,赞皇是模范”,不是随便说说的。
伴随着“一条大河波浪宽......”,电影《上甘岭》在国内知名度极高
从上面九纵(15军)各支部队的构成来看,都是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太行军区地方武装。它们虽然历史都不算长,只有很少的红军血统,但却都是在残酷的敌后抗战中日益壮大的人民子弟兵,从诞生起身体里就流淌着不畏强敌、坚韧不拔、敢于斗争、愈战愈强的血液。其发展而来的中野九纵,在解放战争中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——成军后的两万多太行子弟兵,到了1947年底,淮海战役还没开打,陈大将报告部队损失时就说:“......九纵只有15000人”,算上俘虏的补充,净减员不低于七千! 经过补充,九纵在淮海战役前总算又恢复了两万出头的员额,但是双堆集打完,战损又接近一万!而且大家请注意,这还都是在打胜仗的情况所产生的战损,九纵26旅(44师)可是攻入黄兵团的兵团部。
整编后的15军于1949年4~5月参加渡江战役,过江后挺进浙赣线上饶地区。10~12月随兵团在四野建制内参加两广战役。1950年1月,15军回归二野建制,进军云南。3月初,44师进军西康(今分属四川和西藏),参加西昌战役。本来按照既定剧本,15军这种军史不长,战绩不显的部队,会慢慢地方化,直至最后被撤销或变为边防守备部队(15军本来就要改编为公安军部队的,而秦军长当时都内定为西南公安军司令员了)。但朝鲜战争的爆发,使得15军的历史走向在此时发生了转折,也就此走向了更大的舞台。
渡江战役前的44师
1950年10月抗美援朝作战开始时,15军正以团为单位,分散驻于川、滇、黔、康七个军分区、纵横约五百公里的地区内执行剿匪任务。当年11月底,15军接到北上准备入朝参战的命令。不过,其辖内的43师被留在原地,脱离15军建制。为了充实部队,又把10军29师(现76集团军56旅)编入15军建制内。至此,15军原本的43师就和这支部队没有关系了——1952年4月,43师撤消建制,师部改建为云南昭通警备区。127团调13军39师编为117团(后改为武警部队),128团调14军41师编为123团(后也改为武警部队),129团改为云南省边防局直属公安团(后延续为云南省军区警卫团、32师96团等,现在似为蒙自军分区)。
今天的武警云南总队中就有原43师的血脉
1951年2月,15军全员到达河北邢台,在这里接受整编和补充武器装备。当年3月下旬,全军雄赳赳、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,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传奇。
入朝后的15军编入志愿军三兵团,随即于当年4月开始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。战役中三兵团负责中路突破(左翼九兵团,右翼十九兵团),15军一鼓作气冲过汉滩川,先是重创菲律宾营,随后又歼灭美3师两个连。在大水洞和沙五郎峙,15军(44师为主)和美2师38团狭路相逢,结果15军大获全胜,歼敌2000余人,俘获霉菌营长以下300余人。之后在志愿军主力后撤阶段,15军负责在金化以南的芝浦里地区组织正面防御,力争阻击敌人十天,为主力部队转移争取时间。与大家熟知的铁原阻击战相比,芝浦里防御作战并不知名,但其重要程度也并不比铁原低——甚至如果芝浦里失守,敌人即可向铁原侧后攻击,迂回包抄坚守铁原的63军,后果不堪设想。
大水洞战斗中的志愿军
已经减员三分之一的15军,面对来势汹汹的联合国军,克服粮食弹药短缺等困难,(45师134团)两天就打垮前来进攻的加拿大旅,接着又顶住美25师(主攻45师镇守的朴达峰)和美3师(主攻29师据守的角屹峰)等部队的轮番猛攻。在战斗中,15军指战员运用灵活的战术战法——先以炮兵火力杀伤向我接近之敌,再以步兵火力杀伤向我冲击之敌,组织步炮协同反冲击,歼灭突入阵地之敌;以小部分兵力防守一线阵地阻敌,主力向二线阵地收缩,扼守纵深阵地等,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。这里说得简单,当时打得极其惨烈,15军指战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,力挡联合国军的钢铁洪流,尤其是134团朴达峰一线阵地,基本上最后都是以白刃战结束——这个时候,要么就是付出巨大代价守住阵地,要么......撤你都撤不下来。
这位看着慈眉善目的老人就是当年在朴达峰防御战斗中和敌人“同归于尽”的特等功臣、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
第五次战役后的15军迎来九个月的战地休整,之后接替26军防务,在平(康)金(化)淮(阳)地区担任防御作战任务。不过真正让15军成为解放军一流部队的机会也终于到来——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,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。关于此次战役,各类战史文献数不胜数,其中真知灼见比比皆是,我就不献丑再做详细描述了。总结来说,15军五个步兵团(45师3个,29师2个)和12军四个步兵团,在志愿军倾力炮兵支援下(共11个炮兵营,计山、野、榴炮133门、火箭炮24门、迫击炮292门,当然从数量看和对手没法比),浴血奋战四十三天,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二十九次,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二十五次,营以下冲锋六百五十三次。最终只失去了537.7高地前沿的两个班阵地。
而在残酷的战斗中,15军涌现出以特等英雄黄继光(与杨根思并列我军唯二的“双特”英雄,即特级战斗英雄+特等功臣)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12347人,占该军总人数的27.5%;以45师134团8连(即“上甘岭特功八连”,抗美援朝中16个集体特等功单位之一,建国70周年阅兵式百面战旗之一)为代表的英雄集体200余个;其中拉响手榴弹、手雷、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,舍身炸地堡、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三十八位之多!与之相对,战役之后,霉菌再也没有向我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,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!
缅怀英烈
就在志愿军15军在朝鲜浴血奋战之时,空降兵的组建在国内正如火如荼地进行——1950年7月26日,空军陆战第1旅机关在上海组建。8月1日,旅部机关移驻河南开封。具体来说,旅部机关由30军89师师部(其前身为苏北军区6军分区所辖部队组建的华中野战军十纵新10旅,1947年2月改称为华野十二纵35旅)为基础,再从三野九兵团选调干部组建而成。而兵员和各级指挥机构,则是接收从四大野战军和东北、华北、山东军区的37个军和3个军级单位抽调的6862人,采取以某一个军选调来的人员主编一个连的原则进行编组。
空军陆战第一旅成立大会
考虑到空降兵处于敌后独立作战的特点,必须具备英勇顽强、机动灵活等特质,所以多选调战斗英雄和模范班、排干部(战斗英雄、模范、功臣等占实编人数的60%)。同时,基于伞兵部队的专业性,空军陆战旅接收了华东军区军政大学7总队(其实就是1949年4月在上海附近海域起义的原国民党伞兵3团)部分人员共380余人。同年12月,该旅改编为空军陆战1师。1955年,改番号为伞兵师。1957年4月,又改称为解放军空降兵师。
五十年代我军伞兵训练
时间进入六十年代,随着我国的国防形势日渐严峻,中央军委决定将陆军15军改建为空降兵,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15军。当时确定由陆军改编为空降兵的是15军军部(不含军属炮兵基干团和工兵营)和44、45两个步兵师(均不含师属高炮营、师属炮兵团的榴弹炮营)。而原属15军的29师、军属炮兵基干团、军属工兵营和44、45师辖内各1个高炮营、榴炮营共8个营则分别调归军委炮兵、武汉军区、济南军区以及1军等单位。1961年5月31日,总参正式公布了空降兵部队番号。从6月1日起,15军正式归军委空军和武汉军区空军领导。同时空降兵师编入空降兵第15军建制,改番号为空降兵43师。
1962年4月,空军将空13师(运输航空兵)划归空降兵建制。1966年6月,空13师又由空降兵15军调出。1964年10月,以空13师安-2独立大队为基础,扩编了1个安-2运输机团,番号为解放军空军独立6团,并于1969年10月划归空降兵15军建制。1976年11月,空降兵15军及所辖空降兵43、44、45师列为空军战略预备队。
其实空13师也是一支有故事的英雄部队
1985年百万大裁军,空降兵15军也进行了精简,按“军——旅——营”体制进行整编。整编后,军下辖2个空降兵旅(43和45旅)、1个教导旅(44旅)、1个运输机团。而空降兵旅则下辖3个空降兵营、1个炮兵营、1个反坦克营、1个高炮营和1个反坦克导弹营。同时,空降兵15军划归广州军区空军建制。与此同时的两山轮战期间,空降兵15军以3个师属侦察连为基础,从全军抽调精兵强将编成侦察大队,配属67军参战。期间,空降兵15军侦察大队共组织境外作战行动143次,骑线点作战行动225次,俘敌5名,毙敌191人,保障了老山主战场的右翼安全。
两山轮战期间15军侦察兵的番号为“第七侦擦大队”
1992年3月,空降兵15军又恢复“军——师——团”体制,原2个作战旅、1个教导旅改为2个作战师(43、45师)和1个训练师(44师)。1993年2月,空降兵15军由广州军区空军建制改归空军直接领导。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,空降兵15军投入1.5万余人、奔赴湖北省11个县市,担负了“二江十一河”328.6公里长江干堤,98.7公里汉江大堤和622.4公里支堤的守护和突击抢险任务,历时79天,战胜8次洪峰。
98抗洪影像资料
1999年7月,空降兵正式组建特种大队(副团级),代号“蓝天利剑”。其实两山轮战后,空降兵15军组建的军属侦察大队建制即被保留,并于1994年在此基础上增设特种作战营。2005年2月,空降兵15军组建直升机大队(正团级),同时特种大队由副团级扩编为正团级。2008年5月,参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抢险任务,特别是空降侦察小分队15人在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带领下,面对无对空指挥、无地面引导、无气象资料,低云阴雨、高空缺氧,高山险峰林立,空降空投资料缺乏等复杂恶劣环境,从5000米高空冒死伞降茂县,第一时间报告了灾情,引导救援物资空投,体现了空降兵的大无畏精神和专业素养。
与十五勇士冒死空降相比,空降兵的另一个“神迹”小木岭营救不是那么有名
2017年新军改前,空降兵15军下辖:43师(127、128、129团)、44师(130、131团)、45师(132、133、134团),原45师135团似乎已于1992年间被撤销建制。此外,还编有直属特种大队、通信团、工兵分队、防化分队、航运团、直升机大队等直属队。
而2017年新军改后,空降兵15军似乎改称为“解放军空降兵军”,不再称其为“15军”,并且又改为“军——旅——营”的体制,同时撤销129团和132团建制,使得全军共辖九个旅:即原空降兵127、128、130(疑似为空突)、131、133、134团整改为旅,且番号不变;军直特种大队改编为特战旅(著名的雷神突击队即在其中);通信团、工兵分队、防化分队等组建为支援旅;航运团改编为运输航空兵旅(直升机大队大部则参与组建空降军空突旅)。
今日的“上甘岭特功八连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