鲜味作为“酸甜苦咸鲜”五基本味觉之一,是人类最晚明确认识的味道。1908年,日本池田菊苗博士从昆布(海带)中成功提取出谷氨酸钠,即味精,人类这才开始建立对鲜味的科学认知。此后,研究人员陆续从鱼和肉中发现了肌苷酸,从干香菇中分离出鸟苷酸,并从贝类中鉴定出琥珀酸,逐步完善了对鲜味物质的理解。
在鲜味概念明确之前,许多地区早已在用独特的语言描述这种体验。例如,广东人品尝一锅精心熬制的“靓汤”时,即使只加了盐,尝一口后也常会赞叹:“可以,够甜啦!” 这种“甜”并非指糖的甜味,而是对汤品鲜醇浓郁、回味甘美的一种表达,是广东饮食文化中对鲜味的独特诠释。同样,在广西壮语地区,传统语言中甚至没有专门的“鲜”字,人们品尝土鸡、土鸭或野生河鱼时,也常用“甜”来形容其鲜美之味。
这种现象背后有其科学道理。适量糖带来的微甜感,与鲜味在味觉感知上颇为接近。而我们的味蕾对鲜味的分辨并非特别精细,因此有时会微妙地将那种愉悦的醇厚感误读为“甜”。这或许也是全国很多人形成“粤菜偏甜”印象的原因之一,实则是对广东人追求鲜味的一种误解。
◆糖如何提鲜:精髓在于“适量”
广东厨师用糖提鲜的精髓,在于 “放糖不现甜”。其目的是画龙点睛,绝非画蛇添足——加入少量糖是为了提升整体风味的层次感和醇厚度,但绝不能让人尝出明显的甜味。事实上,粤菜烹饪并非依赖大量糖,而是注重借助食材本身的天然甜味,例如萝卜、胡萝卜、洋葱、番茄的蔬菜清甜,或是玉米、甘蔗的天然糖分,以及肉桂、八角、陈皮、甘草等香料的甘香风味。粤菜整体盐分偏淡,若觉口味偏甜,有时加少许盐便能有效平衡。
◆糖提鲜的广泛运用与科学原理
在味精发明之前,各大菜系其实都有用糖提鲜的传统习惯:
“川厨一勺糖”,川菜师傅炒菜常会加一勺糖,其作用类似于味精,用于提鲜。
本帮菜中的红烧肉加入冰糖,初衷是为了使滋味更醇厚,实则也是为了提鲜。
天津的熬小鱼以小火慢熬并加白糖提鲜。
东北菜中,铁锅炖鱼即便以酱香为主,也会放少许糖提鲜;在黑龙江,糖更是被视为拌凉菜的“灵魂”。
糖之所以能提鲜,有其科学依据的支持:
1. 味觉受体相似性:甜味和鲜味拥有部分共同的味觉受体(如T1R3),少量甜味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或增强鲜味的感知。
2. 促进香气释放:适当的蔗糖浓度能增加菜肴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释放。而嗅觉与味觉紧密关联,闻起来更香会让我们感觉食物更鲜。
3. 抑制咸味感知:甜味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咸味的感知强度,“腾出”更多味觉空间来感受鲜味。
4. 平衡整体风味:在烹饪或食用阶段加入微量糖,能平衡菜肴的整体风味,使其表现得“更好吃”,这种综合的愉悦感常被表述为“更鲜”。
5. 参与美拉德反应:在烹饪加热过程中,糖能与食材中的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,生成吡嗪、呋喃等多种真正的鲜味物质,并同时赋予菜肴诱人的色泽和焦香香气。这是糖提鲜的最实质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