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】七月半中元节的“封包”怎么写?到底哪天烧封包好?

【原】七月半中元节的“封包”怎么写?到底哪天烧封包好?

农历七月,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浓厚情感的月份,特别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,在民间也叫它七月半,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,尤其是南方一些地方,现在对七月半依然很重视!

中元节,也就是俗称的“鬼节”,在民间多叫它七月半,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,与除夕、清明节、重阳节并称为我国四大祭祖大节。

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,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先人,其中烧封包便是一项极具仪式感的传统活动,这也是七月半的特殊习俗!那么这封包如何写呢?又是哪一天烧最好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
(1)封包的书写方法

封包,也叫包袱,是一种将纸钱用封皮封装起来,寄给祖先亡灵的特殊“信件”。

既然要寄信肯定是要写收信人信息的,如果写错了肯定就邮寄到其他地方了,所以书写封包也是十分讲究,从格式到用词都有严格规范,体现着对先人的敬重和追思。

封包的封皮文字为竖排,从右往左书写内容。以常见的花包为例,正面共分五行,各列内容如下:

第一列: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X封 。这里的“中元胜会之期”点明了中元节胜会的特殊时期,“虔备冥资成X封”则表明是在这个特殊时刻,虔诚地准备了冥界纸钱,并打包成X封,X代表具体的封包数量,一包为1封,一驮是2封,需按实际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。

如果是白包(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新亡人),“中元胜会之期”处是空白,因为新亡人烧包的时间节点和事由不同,如烧七七包、一周年包、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时,需填写不同内容,所以此处留空让烧包者根据情况填写。

例如写七七白包时,空白处一七写“首七化财之期”,二七写“二七化财之期”,以此类推,七七写“毕七化财之期”;

烧一周年包,空白处写“小祥化财之期”;烧二周年包,空白处写“大祥化财之期”;烧三周年包,空白处写“除服化财之期”。

第二列:上奉。

此为恭敬地奉送给之意,表达了后人对先人的敬重。一般不用填写,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,则在“上奉”之前填写封数。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,则应将“上奉”改为“付与” 。

第三列:故XX收用。“故”表示已经故去,后面要写明先人的称呼和姓名。如果是新亡人,需要在“故”字之前写“新”字,如果封皮上无“故”字的,则写“新故”或“新逝”二字。

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时,要先明确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,男人称考,女人称妣,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,直接写明关系就行。

接着写姓名和性别,姓和名分开,男先人写“某公某某”(前一“某”为姓,“公”为性别,后二“某某”为名),女先人写“某母某氏”(前“某”为夫家之姓,后“某”为外家之姓,古代女性多无学名只有小名,称小名不够尊重,故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) 。

然后,在性别之后,男先人称老大人,女先人称老儒人,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,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“名下”即可。

“收用”处,有的写“正魂收用”,有的写“冥中收用”,意思相近,选择其一即可。

第四列:孝XX祀 。“孝”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(自称)及姓名 。

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各异,如写给父亲辈的,自称孝男;写给爷爷辈的,自称孝孙;写给曾祖辈的,自称孝曾孙;写给高祖考辈的,自称孝玄孙 。

第五列:天运XX年XX月XX日叩化 。这列填写的是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,如实书写即可 。

此外,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:封。压着折纸的缝写,代表封口,寓意在“邮寄”的路上不让别人拿了去。

这个“封”字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就不用再写,若没有则可用毛笔或软笔写上,以前有用印章盖“封”字的,但现在一般人家没有印章了。

(2)烧封包的时间选择

关于烧封包的时间,各地习俗有所差异,但大致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五期间!

许多地方认为农历七月十三晚上是烧包的好时候。在一些传统观念里,七月初一鬼门开,祖先们会回到阳间看望亲人,而七月十三左右,准备工作基本就绪,此时烧包能让祖先们及时收到“钱财”,为返程做好准备。

从文化内涵来讲,这个时间点既避开了月初刚开鬼门时的忙碌,又能赶在祖先返程前完成祭祀,表达子孙的孝心!

也有人选择在七月十四晚上烧封包。有一种说法是七月十四、十五是祖先返程日,此时烧钱能让祖先直接带回去,既安全又能让他们开心。

而且从时间节奏上看,七月十四处于中元节的氛围浓厚期,人们有足够的时间筹备封包等祭祀用品,此时进行烧包仪式,也符合大多数人对节日流程的认知。

还有部分人会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当天烧封包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正日,道教认为这天是地官赦罪的日子,人们向地官求福,祈求赦免亡灵罪过。

在这个特殊的正日烧包,更能体现对祖先的敬重和追思,让祭祀仪式在最具节日氛围的时刻进行。

但无论选择哪一天,烧包的时间一般都在傍晚至夜间。太阳落山后(约18点后)至晚上11点前,此时阳气渐收、阴气渐盛,符合传统习俗中“由阳转阴”的观念,被认为更有利于与祖先沟通!

要避免在正午(阳气最盛)或深夜(阴气过重)烧纸,正午阳气过盛,被认为祖先难以接收;深夜阴气过重,一方面不方便操作,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一些安全隐患。

七月半中元节的封包书写和烧包时间的传统习俗,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思念与敬重,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家族情感传承的重要体现。

尽管时代变迁,这些习俗在很多地方依然被坚守,成为连接生者与逝者、传承家族记忆的特殊纽带!

当然了,各地习俗不同,具体写封包的方式也有区别,具体大家可咨询村里老人,听老人的说法准不会错!

在你家乡有这样的习俗吗?我老家这边基本都是七月十四日烧封包,如果是新亡人(去世不满三年)就是提前一天烧封包!

相关内容

整理一些完全免费开放的API接口
bet·365

整理一些完全免费开放的API接口

⌛ 08-07 👁️ 9622
信鸽不吃玉米怎么办?
bet·365

信鸽不吃玉米怎么办?

⌛ 07-13 👁️ 78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