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汗多的患者:先擦净皮肤汗液,用透气胶带(普通胶带易被汗浸湿脱落);
冬天戴手套:固定后在针柄处剪个小口,露出针头和肝素帽,方便观察是否渗液。
三、滴速:“快点输完” 的想法,可能害了患者
“护士,调快点吧,我着急回家”— 这种请求背后藏着风险。滴速不是 “想快就快”,需根据药物、患者情况精准调整:
1. 看药物:这些药必须慢,快了要命
氯化钾(补钾):成人每分钟≤60 滴(每小时补钾不超过 20mmol),快了可能引发心律失常;
甘露醇(脱水):需快速滴注(250ml 在 30 分钟内输完),但不能太快(>120 滴 / 分钟可能导致肾损伤);
抗生素(如万古霉素):浓度高、刺激性强,滴速过快易引发红人综合征(全身潮红、瘙痒),需控制在每分钟 20-30 滴。
2. 看患者:这几类人,滴速必须 “保守”
老人、儿童:心肺功能弱,滴速通常控制在每分钟 20-40 滴(儿童按体重算:每公斤体重每分钟 0.5-1ml);
心衰、肾衰患者:严格限速(每分钟≤20 滴),避免加重心脏负担、引发水肿;
休克患者:初期需快速补液(每分钟 80-100 滴),但血压回升后要及时调慢。
四、拔针:“按得越重越好” 是错的,这样按才对
拔针后的淤青、疼痛,多是按压方法不对:
1. 拔针前先关调节器,避免回血
拔针前关闭输液管调节器(别完全关死,留一点缝隙防回血),拔针时用无菌棉签轻压穿刺点上方(不是针眼正上方,而是血管进针点),力度以 “不出血、不疼痛” 为宜。
2. 按压时间:成人 3-5 分钟,特殊人群更久
普通人:按压 3 分钟即可(别揉!揉会导致血管破损处再次出血,形成淤青);
老人、凝血功能差(如服用抗凝药)、血液病患者:需按压 5-10 分钟,确认不出血再松手。
五、最该警惕的 3 个并发症,早发现早处理
静脉炎:穿刺点红肿、疼痛,沿血管走向有硬条索 —— 立即拔针,用硫酸镁湿敷(每次 20 分钟,每天 3 次);
药物外渗:局部肿胀、发白、刺痛 —— 停输,拔除针头,根据药物性质处理(如普通药液用冷敷,血管活性药需热敷促进扩散);
空气栓塞:罕见但致命,表现为突发胸闷、呼吸困难、发绀 — 立即让患者左侧卧位(防止空气进入肺动脉),高流量吸氧,通知医生抢救。
静脉输液的每个步骤,都连着患者的舒适与安全。对医护来说,把 “扎针” 做成 “技术活”,关注角度、固定、滴速这些细节,才能让治疗既有效又少痛;
对患者来说,了解这些知识,也能更好地配合,避免因误解(如擅自调快滴速)引发风险。
毕竟,再常见的操作,也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,看似简单的 “扎针、固定、调节滴速”,实则藏着不少门道。
很多人觉得 “只要针进去了就行”,却不知角度偏了会痛、固定松了会肿、滴速错了可能引发心衰 — 这些被忽略的细节,不仅影响患者体验,更可能埋下安全隐患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